http://www.chemistrymag.org/cji/2003/054028rc.htm

  Mar.11, 2003  Vol.5 No.4 P.28 Copyright cij17logo.gif (917 bytes)


Current in three-way-catalyst for automotive exhaust purification
Jiang Pingping1,2Zhang Shunhai1, Guo Yanglong1, Wang Xingyi1, Lu Guanzhong1
(1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atalysi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 2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Southern Yangtse University, Wuxi 214036)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dvance in three-way-catalyst(TWC)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abroad, including research on composition of TWC, noble metal catalysts, non-noble metal catalysts, supports and washcoats, modification of catalysts with rare earth, the principle of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of ceria, effects of prseodymia and Lanthanum on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WC, structures of the catalysts, studying methods of calorimetry and kinetics , in addition , a few problems to be solved were pointed out in developing and studying of the practical three-way catalysts.
Keyword three- way- catalyst, exhaust purification, rare earth

汽车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蒋平平1,2 张顺海1郭杨龙1 王幸宜1卢冠忠1
1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所,上海 200237;2江南大学化工学院,江苏无锡 214036)

2003年2月1日收稿;上海市纳米科技汽车催化剂资助专项 (0123nm025)

摘要 综述了国外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研究新进展,包括三效催化剂的组成研究;贵金属、非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和涂层;用稀土对净化尾气催化剂改性;铈催化剂的储氧原理、镨、镧稀土在三效催化剂中的作用;催化剂的组织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研究方法等,并指出了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和发展尚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三效催化剂 尾气净化 稀土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国内汽车保有量仍将以每年13%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02年已经达到2100万辆,由于我国汽车尾气净化研究起步较晚,汽车污染控制水平还比较低,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后期水平,汽车排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之一。
    汽车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铅化合物、硫化合物等。目前最有效的治理方法是对汽车尾气在排放前进行催化净化,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把CO、HC、NOX 同时氧化-还原为二氧化碳(CO2)、氮气(N2)和水蒸气(H2O),故称为三效催化剂(TWC)。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汽车尾气对环境大气的影响,治理汽车尾气催化剂已成为国外环境催化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热点[1-5]

1 三效催化剂组成研究
    三效催化剂是蜂窝型载体、氧化铝涂层、贵金属活性组份、稀土氧化物等各种助剂构成的复杂体系,各组成功能不同,相互协调,使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汽车净化催化剂的研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氧化型催化剂,(2)铂、铑双金属催化剂,(3)铂、铑、钯三金属催化剂,(4)单钯催化剂,(5)新型铂铑催化剂。
    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是在固体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气固相反应,三效催化剂的活性决定于催化剂的组成、表面特性、载体结构、孔结构与比表面、涂层的分散状态等因素,汽车尾气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氮氧化物(NOX)的还原:
NO + CO = 1/2 N2 + CO2      NO + H2 = 1/2 N2 + H2O
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的氧化:
CO + 1/2 O2 = CO2          4HC + 5 O2 = 4 CO2 + 2 H2O
其它反应:
2HC + 4 H2O = 2 CO2 + H2        CO + H2O = CO2 + H2
    从以上反应可知:汽车尾气中催化净化过程主要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Shlatter等根据汽车尾气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定义了Shlatter常数“S”:
S = {(3n+1)[CnH2n+2] + 3n[CnH2n] + [CO] + [H2]}/{2[O2] +[NO]}
S的倒数为R,称为氧化-还原率,当R = 1 时,CO、HC、NO反应到达化学计量比(Stoichiometry of reaction)即等当点,此时,V(空气)/V(燃料)(A/F)= 14.6, CO、NO的转化率达到最优化。
1.1主催化剂组分研究
    三效催化剂通常是以贵金属Rh、Pt、Pd为活性主要成份,用
a-Al2O3作为第二载体,将其涂附在堇青石上,并在第二载体中加入Ce,La,Ba,Zr等作为改性助剂,增强第二载体氧化铝的热稳定性,减少比表面的损失,主要活性组分通过浸渍法等方法,分散在大的比表面的a-Al2O3上。在三效催化剂中,Pt、Pd主要作用是氧化CO、HC,Rh主要还原NOX,其中Pd对CO和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氧化活性、热稳定性比Pt好,但Pd的抗中毒能力不如Pt,Pt对饱和氢化合物的活性比Pd好,上述贵金属成份在三效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2 贵金属催化剂[ 6,7,8]            
    贵金属催化剂的类型有Pd、Pt-Pd、Pt-Rh 、Pd-Pd-Rh等,这类催化剂配以一定的助剂对尾气都有较好的净化作用,Pd-Pd-Rh三效催化剂,一般用于多涂层结构,Rh在外层有利于还原NOX,Pd在内层以提高催化剂的耐热稳定性,Pt处于Pd和Rh之间,使三效催化剂性能得到改善,此类催化剂可在较高的操作温度下工作。S. Matsumoto[9]等提出了在添加钙助剂Pd/Al2O3贵金属催化剂在贫氧条件下NO吸附和还原成N2的模型,机理见图1,首先由贵金属Pd吸附NO并和已吸附的O2生成NO3,再和Ba助剂形成硝酸盐,硝酸盐在催化剂表面上以化学计量比(空燃比)分解反应。

图1 NOx 在Pd/Al2O3吸附和还原机理
Fig.1 NOx storage and reduction mechanism on Pd/Al2O3 catalyst

    在三效催化剂组成中,Rh 比Pt和Pd显示更优异的催化转化特性,Rh的添加可以提高Pt催化剂使用工作温度下,特别是汽车尾气催化过程中的转化反应的活性。但贵金属不仅资源较少,而且催化剂成本较高,特别是Rh。为了改善催化剂的性能降低汽车尾气净化器成本,国外许多研究人员在三效催化剂研制中设法减少贵金属用量,研制出许多新型掺杂贵金属催化剂,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贵金属中添加稀土元素,主要有Ce,Ir,La等,如:Pt-Pd-Ce/a-Al2O3,Pt-Rh-Ce/a-Al2O3, Pt-Pd-Ir-Ce/a-Al2O3, La-Ce-Pt-Pd/a-Al2O3, Pt-Pd-Ir-Ce-Nd/a-Al2O3 等, 另一种是贵金属中添加过渡元素及稀土元素作催化剂,如贵金属+稀土+碱金属或碱土金属;贵金属+稀土+Zn,Al,Fe,W等做成催化剂,这类催化剂也具有三效催化性能。
1.1.3 非贵金属催化剂[10]
    为了降低车用催化剂的生产成本,人们不断地进行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特别是对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11-15]。目前研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LaMO3(M= Co、Mn、Ni、Fe、Cr等),研究结果表明:以Co、Mn、Ni型氧化CO的活性较高,对NOx转换效果较低,而Fe、Cr的催化活性较低,因为过渡金属离子的自旋状态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2)LnCoO3型(Ln= La、Pr、Nd、Gd、Ho等),其中以NdCoO3 和HoCoO3的氧化活性较好。
(3)LaxSr1-xFeyMn1-y-zPdxO3型(X= 0.6-0.8,y=0.5-08,Z=001)对CH、CO的氧化均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此外,利用某些具有催化、氧化还原特性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或混合物进行研究,如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Mg 等,G.A. Konin16 ]研究用Ag,Co,Cu,NOX进行选择还原,在空速18000 h-111200h-1条件下,用非贵金属催化剂,2Ag/CuO/Ba-ZrO22Ag/CuOCa-ZrO22Ag/CuO/Sr-ZrO2NiZrO2系列上对氮氧化物转化研究结果见图2和图3

图2. 氮氧化物在催化剂上反应特性
Fig.2 Reaction performances of NOX on catalysts

图3 氮氧化物在Ni/ZrO2系列催化剂上反应特性
Fig.3 Reaction performances of NOX on NiZrO2 catalysts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ESR、原位红外(IR, ZrO2系催化剂作为模型反应体系,在不同的波数有不同的NOX物种在催化剂上吸附见图4

4 室温ZrO2 吸附NOxDRIFT光谱
Fig.4 DRIFT spectrum of ZrO2 after NOx adsorp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和贵金属相近的催化活性,我们研究组1718]曾合成了以非金属为主的Cu-Mn-Ce-O-Pd三效催化剂,用稀土非贵金属银催化剂对甲醇车尾气等系列进行研究,并用XRDTPD和氢氧滴定技术对催化剂表面性能进行研究。但非金属催化剂对尾气的吸附能力较强,脱附较难,使催化剂的供氧速度受到制约,在低温、接触高污染物及高空速时,其氧化反应速度比贵金属差得多,另外易发生硫中毒,使催化剂失活。

1.2 三效催化剂载体选择 19,20,21]
     三效催化剂的载体主要有颗粒载体和陶瓷、金属蜂窝载体三种,随着三效催化剂对贵金属分散度、热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尾气净化更广泛的采用整体蜂窝型载体,这些载体主要有堇青石、莫来石、锂辉石、金属合金载体等。
1.2.1 颗粒载体:70年代早期研究和开发的载体,第一代催化剂以Pt、Rh、Pt为主要成分的颗粒催化剂,目前工业上已经很少运用。
1.2.2陶瓷整体蜂窝载体:这种载体具有一组薄壁的平行通道,它减少了气体压力降,强度高,几何表面大,适合于在高温条件下使用,载体主要是堇青石(2MgO.2Al2O3.5SiO2),约47~62孔/cm2,研究表明:堇青石陶瓷蜂窝载体经涂层适当的修饰扩表后,可使比表面积增大,满足三效催化剂对表面积的要求。陶瓷蜂窝载体经扩表后与颗粒状催化剂载体相比具有比面积大、热膨胀系数小、耐化学腐蚀性好、气体阻力小、扩散距离小,有利于反应物CO、HC、NOX的进入和生成物的离去并可以缩小反应器的体积等优点,是当前工业化应用与基础研究使用较多的一类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
    陶瓷蜂窝载体70年代由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首先开发,1972年该公司推出每平方英寸200孔(25孔/cm2,壁厚0.305 cm)载体,1980年又推出400孔(62孔/cm2,壁厚0.156 cm)载体,几何表面积增加了29%,载体性能的提高满足了国际汽车工业市场的要求。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蜂窝载体,但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与国外的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2.3金属载体:这类载体主要是Fe·5Al·20Cr等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金属本身的一些特点,整体型金属载体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具有优点是:薄的孔壁、能提供更大的几何表面积和更开放的集合结构、比陶瓷蜂窝载体有更高抗热冲击的机械强度、具有预热性能好和压降更低等优点,在欧洲也有一定的应用与研究。由于金属基体表面平滑,造成氧化铝分散层的涂覆困难,且与基体的结合牢固性较差,与陶瓷蜂窝载体相比,在应用过程中需对金属载体表面预处理,改善分散层在金属基体上的结合性能,金属载体涂层之前的预处理方法,如进行高温氧化处理,使其在表面形成粗糙的表面,增加粘结的表面积;或采用磷化液进行酸处理,提高Al2O3的成份与涂层有较强的亲和力,工艺过程较长,影响因素也较多。对金属载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载体处理与涂层粘结强度关系、金属载体表面与预载层的相互作用、涂层作用与机车颠簸抗机械振动和抗热冲击能力关系等[22,23]。此外金属载体价格较高,故金属蜂窝载体普及应用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解决。
1.2.4其它催化剂载体:采用玻璃纤维织成筛子状蜂窝状结构,筛孔直径约为6mm, 玻璃纤维的直径为9μm,这种载体的主要特点是:玻璃纤维非常细,经过特殊处理后编织结构具有非常高的表面积,可达200m2/g,而密度较小,具有很高的塑性,因而能承受较高的破坏力,玻璃纤维的热传输和质量传输能力非常强,可以大幅度提高催化净化器的净化能力。近来,还出现了用直径约0.25 mm,长约25 mm的表面涂有Al,Zn,Sn等表面改性有金属涂层丝组成的刷子状蜂窝结构金属载体。
1.3三效催化剂涂层及助剂改性[24, 25 ]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涂层方法主要有:浸涂法(dip-coat)、溶胶-凝胶法(sol-gel)、预涂法(precoa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陶瓷蜂窝载体的比表面较小(<1m2/g)为了使催化剂反应更有效,必须在载体上涂覆一层大比表面积的涂层在载体上面,一般占载体质量的5%~10%,便其比表面积要扩大到15~50 m2/g,可用的涂层材料主要有活性氧化铝、氧化硅和沸石等,其中
a-Al2O3以它独特的性能应用最为广泛,是最为主要的三效催化剂涂层材料。a-Al2O3具有多孔、高比表面积(150~300m2/g),有良好的粘合性和吸附性能,且较难与贵金属反应,a-Al2O3的晶型结构具有不规则性,如结晶面、掺杂层,由于晶核形成几何位置,导致的粗糙度使贵金属和a-Al2O3界面之间的作用力降低,从而促使贵金属颗粒更好地分散。
    涂层的稳定性是影响三效催化剂性能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涂层的稳定性一方面指比表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指涂层储存氧的能力稳定,在高温下涂层
a-Al2O3发生两方面的反应(1)介稳定的a-Al2O3发生烧结,晶粒逐渐增大,向稳定的g-相转变;(2)高温下a-Al2O3与某些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两种变化都会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大幅下降,影响活性组份的负载和分散度,导致三效催化剂失活。
    在涂层中加入如Ba、Ce、La、Nd、Ca、Mg等助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涂层的耐高温稳定性,防止催化剂比表面缩小,烧结中毒等,阻止涂层中
a-Al2O3g-相转变。

2 稀土修饰三效催化剂研究
    近几年来国外研究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大公司Ford公司 Johnson Mathey 公司 Engelhard公司,主要集中对催化剂的改性研究,提高三效催化剂的综合催化活性,如寿命、低温催化活性、耐高温稳定性等,如用稀土对三效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推出新一代的三效催化剂产品,大学及研究院对三效催化剂的作用机理、稀土组份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催化剂寿命及中毒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涂层助剂对汽车尾气的催化作用,稀土氧化物单独用作催化剂时活性较差,但与贵金属和过渡金属混合,用作三效催化剂助剂时,显示出很好的协同效应。稀土修饰三效催化剂主要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铈修饰催化剂提高储放氧能力   
    汽车尾气催化剂能将尾气中有害
COHCNO 转化成无害的CO2N2 H2O,它在同一个催化剂上同时涉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别适用于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中进行,催化剂的操作条件随着汽车行驶状况的不同,温度、排气量、气体组成、燃油质量等在变化,特别是发动机的空燃比一直在理论空燃比附近的范围内变动,分为“稀薄燃烧”和“浓缩燃烧”。“稀薄燃烧”时氧过量,不利于NO 还原反应;相反“浓缩燃烧”时氧量不足,不利于COHC的氧化反应。稀土储氧材料的加入,可通过其储放氧的作用,调节尾气中的氧含量,利用稀土可变价态的可逆变换,如稀土Ce由于具有独特的4f电子层结构及元素可变价性,达到在催化剂上的储放氧作用,作为助催化剂在涂层中应用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储氧作用:
Ce2O3 + 1/2O2 ←→ 2CeO2
 Ce2O3 + NO ←→ 2CeO2 + 12N2
     Ce2O3H2O ←→ 2CeO2 + H2
释放氧作用: 2CeO2 H2 ←→ Ce2O3 + H2O
2CeO2 CO ←→ Ce2O3 CO2
    D.Duprez26]应用动态脉冲技术在450℃对CO转变CO2体系,考察稀土Ce修饰PtAl2O3 RhAl2O3三效催化剂上的储放氧能力,见表1

1 PtAl2O3 RhAl2O3三效催化剂储放氧能力
Table 1 Oxygen storage/release Capacity of ceria-alumina-supported Pt and Rh catalysts

催化剂 

储放氧能力(mmol-CO2 g-1) 储放氧能力
(mmol-CO2 g-1)
储放氧能力
(mmol-CO g-1)
O2消量
(mmol-O2 g-1)

1.7PtAl2O3 

62 181 63 10
0.51RhAl2O3 308 144 144 122
10PtCeO2-Al2O3 255  173 190  219
0.53% RhCeO2-Al2O3  399 197 211 174

    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在催化剂的体系中加入稀土助剂CeO2后,在转换反应的中的储入氧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
2.2 铈修饰催化剂组织结构研究
    Jan kaspar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的铈修饰催化剂,对 CeO2-ZrO2混合氧化物固溶体的物理与化学特性进行研究27]见表2

表2 CeO2-ZrO2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组织结构特性
Table 2 Structure performance of mixed CeO2-ZrO2 catalysts

催化剂

粒径(nm

比表面(m2.g-1

平均孔径*nm

孔体积*ml.g-1

700℃焙烧,5h
CeO2-ZrO220A


12


35


15.0


0.143

CeO2-ZrO220B

11

27

5.5

0.055

CeO2-ZrO220C

7

23

3.5

0.024

1000℃焙烧,5h
CeO2-ZrO220A


21


22


15.0


0.093

CeO2-ZrO220B

19

4

9.6

0.011

CeO2-ZrO220C

28

1

13.0

0.007

*吸附等温线根据BJH方法计算

    由表2可知:CeO2-ZrO2催化剂的颗粒在纳米的粒子范围内,CeZr形成固溶体后,并且在700℃、1000℃的高温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日本Johnson Mathey公司在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研究中,用稀土Ce对铑体系改性,考察对脱氮氧化合物的影响,并
且研究了稀土在催化剂中不同含量对新鲜催化剂和900℃老化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影响[28]。 用Ce改性的Rh催化剂用于在动态条件400℃转化CH、CO、NOx的转化率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含量CeO2400Rh催化剂转化影响
Fig 5 Effect of ceria concentrations on conversions at 400on aged Rh catalysts

    综述国外近期的研究成果,CeO2在三效催化剂中主要有以下作用:(1)提高了Al2O3载体的热稳定性,并促进了贵金属的分散,(2)由于Ce4Ce3+的可变性,具有一定的贮氧能力,不仅扩大了理论空燃比操作窗口,而且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3)促进尾气的氧化、还原转化反应,提高主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2.3 铈修饰催化剂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L.Yang29等通过研究测量氧气在Pd/ CeO2Pd/ CeO2-ZrO2催化剂吸附量比较,对稀土CeO2Ce2O3从+3价到+4价的热力学研究,并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氧气脱附图谱,研究Pd在载体a-Al2O3001)晶面,CeO2在载体a-Al2O3001)晶面、CeO2-ZrO2上的氧脱附特性研究。
    J.M.A.Harmsen[30]以碳氢化合物C2H2CO为模型反应,研究由稀土Ce改性的催化剂Pt/Rh/CeO2/a- Al2O3对汽车尾气净化反应:
C2H2 2.5 O2 → 2 CO2 + H2O       2CO + O2 → 2 CO2
的基元反应,建立了稀土改性三效催化剂的动力学模型。
24 镨、镧修饰三效催化剂
[31]
    CO2在汽车尾气反应温度800℃以上容易发生烧结中毒,并且还会与a-Al2O3形成CeAlO3,从而使储氧能力降低,影响了它在三效催化剂中的助催化作用,近几年来,在稀土元素中镨(Pr)也具有Pr3+Pr4+价变化,与CeZr固溶体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并能有效地提高三效催化剂的热稳定性,且具有能在较低的温度下释放出大量氧的性能,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价值。
    耐热性是评价汽车催化剂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催化剂所承受的温度波动范围很大,催化剂要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就必顺具备良好的耐热性能,稀土镧有利于提高三效催化剂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三效催化剂中适当加入
La,能阻止涂层Al2O3与活性组分作用,如Ni
a-Al2O3催化剂中加入La2O3可以抑制NiAl2O4的生成,有效保存催化剂的活性成分;有利于抑制催化剂的晶型长大,使催化剂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有利于抑制活性组分的烧结[32],如Cu-Fe-O/a-Al2O3催化剂,在温度大于950℃时,活性组分产生严重烧结,比表面积急剧下降,如在Cu-Fe-O/a-Al2O3催化剂中,加入一定的La2O3,即使在1050℃条件下,活性组分也能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LaCeZrO2的高温热稳定性则优于(CeZrO2,储放氧能力高于CeO2,国外大公司利用稀土作为三效催化剂拥有自己的知识产[33-35]

3 催化剂失活研究[36,37,38]
    汽车排气催化剂的失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失活的原因主要是排气中含有可使活性组分中毒的毒物以及高温导致的烧结,毒物主要有燃油中的PbS及油品添加剂中的ZnP等可以在催化剂表面活性部位上化学吸附形成强吸附物种,阻碍反应的进行,高温烧结使催化剂活性组分晶粒变大,比表面积下降。

4 我国汽车催化剂研究与发展方向      
    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广泛研究高效三效催化剂,已经提出了欧洲3号、欧洲4号标准,正向超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发展,国内新排放法规已颁布并正在实施,但由于国内三效催化剂研究起步较晚,国产三效催化剂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国产净化催化剂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涉及到化工、发动机、液体力学、新材料等很多的学科,但其中催化剂的研究和制备是关键,特别是开发与研究国内资源丰富的含稀土车用催化剂,减少国内资源贫乏的贵金属用量,寻找到稀土与贵金属复合催化净化汽车尾气的规律,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REFERENCES
[1] Botas J A, Gutierrez-Ortiz M A, Gonzalez-Marcos M.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1, 32 (4):  243-256.

[2] Seo H K, Oh J W. Choung S J.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 2001, 135: 5105-5113.
[3] Bhattacharyya S, Das R K.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1, 42 (15-17): 2019-2027
.
[4] Ferrandon M, Ferrand B, Bjoernbom E F et al.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1, 202 (2): 354-366.
[5] Bentrup U
, Bruckner A, Richter M.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1, 32 (4): 229-241.
[6] Granger P, Dathy C. J. Catal., 1998, 173: 304-306.
[7] Catalytic Solutions, Inc. USP US 6352955, 2002.
[8] Loaf P, Kasemd B, Anderson S. J.Catal., 1991, 130 (1): 181.
[9] Matsumoto S. Catalysis Surveys from Japan, 1997, 1: 111.
[10] Konin G A, Llichev A N. Topics in Catalysis, 2001, 16/17 (1-4): 139.
[11] Ding H, Weng D, Wu X.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0, 311 (1): 26.
[12] Eguchi K, Hagashi T. Reversible.Catalysis Today, 1998, 45 (1-4): 109.
[13] Ozawa M, Kato O, Suzuki 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1996, 15: 564.
[14] Choudhary V R, Mulla S A R, Vphade B S. Jourmal of Fuel, 1999, 78: 427.
[15] He H, Dai H X, Au C T.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1, 33 (1): 65.
[16] Konin G A
, Il'ichev A N, Matyshak V A.  Topics in Catalysis, 2001, 16/17 (1-4): 193.
[17] Wang X Y, Lu G Z, Ren J D et al. (Huanjing Kexue Xuebao ), 1994, 14 (4): 403.
[18]
Wang X Y, Wan Y, Lu G Z. (Gaodeng Xuexiao Huaxue Xuebao), 2000, 12 (9):
1470.
[19] Arakawa K, Matsuda S, Tanba Y. JP10263368, 1998.
[20] Lida S, Kaji G. JP05057197A2, 1993.

[21] Somchai Akaratiwa.
Topics in Catalysis, 2001, 16/17 (1-4): 209.
[22] Mccarty J G, Gusman M, Lowe D. Catalysis Today, 1999, 47: 5.
[23] Ding Hongmei, Weng Duan,Wu Xiaodong. Alloys&Compounds, 2000, 311: 26.
[24] Ismagilov Z R. Stud. Surf. Sci. Catal, 1995, 116: 507.

[25] An Q, Feng C G,Zeng Q X et al. Chemistry (Huaxue Tongbao), 2001, (3): 135.
[26] Duprez D, Descorm C, Birchem T., Topics in Catalysis, 2001, 16/17 (1-4): 49.
[27] Kaspar J, Roberta Di Monte, Paolo Fornasiero. Topics in Catalysis, 2001, 16/17 (1-4): 59.
[28] Hideaki Muraki, Geng Zhang. Catalysis Today, 2000, 63: 337.
[29] Yang L, Kresnawahjuesa O, Gorte R J. Catalysis Letters, 2001, 72 (1-2): 56.
[30] Harmsen J M A, Hoebink J H B J, Schouten J C.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0, 56: 2019.
[31] Putna E S, Vohs J M, Gorte R J. Catal. Lett, 1998, 54 (1): 17.
[32] Yang Zhuaian, Chen Xiaoyin, Niu Guoxi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1, 29: 185.
[33] Rhone-Poulence Corp. USP 5712218, 1998.
[34] Engelhard Corp. USP 5898014, 1999.
[35]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USP 10338525A, 1998.
[36] Froment G F. Catalysis A: General, 2001, 212: 117.
[37] Delmon B, Bartholomew C H.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 1997, 11: 39.
[38] Usmen R K, McCabe RW. SAE, 922336, 1992.

 

[ Back ] [ Home ] [ Up ] [ Next ]Mirror Site in USA  Europe  China  GBNet